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学校新闻

培根铸魂育能工巧匠 提质培优铸职教品牌

发布时间:2022/4/1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重庆市首批示范中职学校、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重庆市“双优计划A类项目建设单位,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质培优为主线,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在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重庆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标杆”学校。 

坚持党建统领 凝聚发展合力

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参与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保障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也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江南职校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23名。如何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在组织建设上,校党委建立“党委+支部”联系机制,选派党委委员担任支部书记,从根本上优化支委班子队伍;实行“支部+专业系”工作机制,实现党支部在处室、专业系全覆盖,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完善“支部+项目”保障机制,发挥党员和党支部在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领路人,党委书记、校长朱云富率先垂范,带头落实“书记有约”制度,认真履行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每月第二周星期五就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集体交流、个别沟通、访谈等多种形式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直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6名班子成员兼任6个专业系支部书记,纵向压紧压实党员管理教育和专业建设指导责任,增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双带头人”工程培育引领广大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先争优。年逾八旬交6万元“特殊党费”的离退休支部书记万泗永,江津区“优秀共产党员”贺宝素、“十大青年榜样”曹琴琴、“双报到”抗击疫情志愿者代克中等典型事迹持续涌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感党恩、守师德、赛业绩”浓厚氛围。

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激发队伍活力,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础工作。在思想政治上,按照“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培养师资团队,建立《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和师德失范负面清单,将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严谨治学纳入绩效考核。在专业技术上,瞄准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任务,通过企业锻炼、送培学习、轮岗培训、引进人才等,多措并举,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水平“双师”素质团队。仅2021年,教师主持研究成果获市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加重庆市中职教学能力比赛获1金4银1铜(排名全市第四),1个团队获全国二等奖;参加重庆市中职教师优质课竞赛获3金1铜(金牌总数全市第一);编写出版教材7本,其中《汽车钣金与涂装》入选“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门课程成为重庆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成为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个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市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0名教师受聘为重庆市创新创业指导专家、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职中心教研组成员;16名教师荣获江津“改革实践先进个人”“师德榜样”“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57名教师受到全区记功、嘉奖。

此外,学校积极搭建党建信息平台和共建平台,开发“智慧微加”党建应用云平台,与通泰门社区、珞璜社区、夹滩社区党委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定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助力通泰门社区创建为“全国文明单位”;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一个融党群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服务师生于一体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的党建服务平台;更与重庆东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党建联建,以“校企党建联建”促带产教融合;与夹滩社区党委开展“四个一”共建活动,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抓实课程思政 推进“三全育人”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学校始终坚持“三七四六”工作思路,统筹实施课程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扎实开展实践育人,不断提升职业学校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统筹实施课程育人,守牢思想文化前沿阵地。学校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制定印发《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健全完善制度体系。针对学校中职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组织梳理学校38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育人要素,并将其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备课重要章节、讲授重点内容和评价关键指标。加强思政课程师资培养与结构优化,规范教学管理,严明课堂纪律,严格落实教学过程督查制度,引导全校教师言传身教做示范、课堂讲授有纪律,实行教师政治考核、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设以思政课程案例、视频、课件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库,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塑造向上向善校园新风。创设环境文化,以“砺”挂头命名砺德楼、砺智楼等“砺大楼”和砺仁路、砺义路等“砺道路”,采用园中塑、石上刻、墙上贴等形式,点面结合,融入“砺”文化内涵,集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营造浓厚环境育人氛围。宣传先进文化,在师生活动重要场所修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为内容的广告标识牌,强化校园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的宣传功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传承诗词文化,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把诗词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修建“砺”诗墙、校赋墙等,充分发挥诗词陶情、益智、育德功能,以诗词诠释“一训三风”,把办学理念根植师生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词文化育人环境。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大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将企业的文化精髓、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修建“大国工匠”主题浮雕、“工匠魂”文化长廊等,引企入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学生跟岗实训、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全面融合企业文化,实施精细化管理,依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传承“工匠精神”。

扎实开展实践育人,培育德技双馨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学生“六大品质”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为准则,建立质量管理“三大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模式”,开展“七个一”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三大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工匠素养。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一日一诵两操一书一唱”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田径运动会、江南之声文化艺术节、红五月团学周、班级篮排球赛等系列活动,组织参加“中华魂”“我心向上”“文明伴我行”“法治在我心中”等演讲比赛和“滨江之夏”“津南之光”等文艺调演,着力打造“江南书法”“江南诗词”等校园文化品牌,为培养学生广泛的特长爱好,丰富学生精神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先后荣获“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我为祖国点赞’示范学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续五年获教育部等五部委表彰的全国“文明风采”竞赛“卓越组织奖”。

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三教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校以引企入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抓手,将“三教”改革落地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促进和引导师生全面、和谐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效果持续高质量提升。


针对学校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技能跟不上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的问题,学校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理念,围绕教师育人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对应教师发展的阶段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东科模具、卓联电子、金迈郎服饰等企业建设校内产教融合基地3个,面积达6600平方米,学生实践工位650个,在有效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校企双方通过共建人才双向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形成成果转化互认共享机制,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破解“学校教材‘职教特点’不明显,理论多、实践少,理论偏深、偏难以及企业生产实际脱节”难题,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对接职业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的“梯级递进”专业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行业能手、企业员工及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结合生产实际,重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企业生产岗位工作过程,紧密对接岗位能力需要,开发基于岗位技能的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形成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发展模式。

职教学生毕业后往哪儿去?企业急需什么样的技能人才?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企业招工渠道不畅,职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学校大胆创新,破题出招,以实施基于“校中厂”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引领5个专业成为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全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专业覆盖率达80%以上。学校还积极构建“产课赛证”融通的评价体系,推进教学任务工作化、教学情境职场化。在实训基地,职教学子正专注调试机器设备,老师则手把手专业指导,真岗实做,让在校所学和工作所用实现无缝衔接。在这里,职教学子高质量精准就业成为现实,甚至有公司求贤若渴,提前物色“准员工”。

目前学校已建成市级以上骨干(重点)专业9个,国家级、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为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学校与重庆东科模具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5个,助力重庆东科模具成为重庆市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先后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学校,重庆市首批“双基地”建设项目学校。

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和重庆市级技能大赛获奖200余项,其中一等奖85项,1名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备战46届世界技能大赛。毕业生创业典型李宪洪先后获201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巴渝十大工匠”“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三教”改革经验32次,16个省市职教考察团、31家兄弟院校到校参观考察。学校先后为重庆、江津支柱产业输送3000余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重庆市内高校培育优秀新生近26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参加高职分类考试升学率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率95%以上。


实践“四化合一” 服务乡村振兴

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乡村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服务“三农”、矢志振兴乡村,走出一条独具江南职教特色的发展道路。


2014年3月,学校牵头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重庆市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与业务指导部门、园区管委会、企业、村社、职业院校等93家单位合作,开展“四化合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80000余人次。集团成立以来,学校携手重庆全方农业、福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占地面积达1000亩的综合性涉农培训基地,与当地政府携手合作,建立起区、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组织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把培训送到了田间地头,培训乡村振兴人才10万余人次,培育种养殖大户1158个、家庭农场519家,孵化新型经营主体273家,36000余名受训农民回乡从事种养殖业增收致富。

2021年,学校作为全区教育系统唯一单位受到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集体嘉奖;成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展示与交流平台分平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作为西部地区唯一职业院校代表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助力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集团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研究成果《农村中职“四化合一”培养三农人才的江津经验》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围绕产业办专业、引企入校一体化、服务三农大培训”办学经验受到重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肯并发文在全市推广。

踔厉奋发开新局,笃行不怠谱新篇;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起航正当时。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全市职业教育大会工作部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双优”建设为抓手,以提质培优为主线,巩固推广改革发展经验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落下江南职教的奋进之笔。